【编者按】:2022年3月7日,新华社发布题为《【城市节拍】解码魔都|房东、机器人和“卖碳翁”告诉你,上海经济有多“硬核”》的文章,文章报道了上海的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中机器人台数)达到了全国的水平,文章对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机器人制造机器人”产线给予了高度评价。另外,文章中提到的海立集团早在2015年就开始引入新时达机器人。
需要补充的是,作为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新时达率先大范围部署机器人应用,目前工厂内机器人密度已经达到1080台,超过了全球排名的新加坡(932台)。
放眼未来,新时达将持续助力上海和全国提升机器人“人口密度”,将工人从繁重、有污染和单调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帮助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
人人皆知上海经济的活力与热度,但这些知识点你或许并不知道:上海不仅人口密度全国高,连机器人的“人口密度”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小指标里有大文章,能体察到上海经济的强劲脉搏,看到智能制造软硬兼具的实力,感受到绿色低碳协调发展的朝气——上海,就是这么硬核。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在上海,不仅有汽车“超级工厂”,数百台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忙着造车;还有机器人“超级工厂”,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
位于嘉定区的上海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里,机器人们在生产线上精准运作:装配零件、运输物料、检测产品……3条生产线中有1条小负载机器人自动生产线较吸睛,即综合运用多项智能制造技术进行工艺分解、定制装配物流线和工装,从而实现机器人制造机器人。值得一提的是,用于该产线的机器人也来自新时达。
2022年2月,上海有5家智能工厂获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作为上海建成投产的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智能工厂,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位列其中,目前年产能达1万台工业机器人,应用于3C电子、焊接、码垛、橡胶轮胎等多个产业领域。
“机器人之间竞争也很激烈,不仅要有硬本领,更得有软实力。”新时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武玉会说,从制造业延伸到服务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将会逐步拓宽,比如新时达新推出的阿马尔服务机器人可与电梯无缝连接进行智慧调度,为公共服务行业提供智慧楼宇无人化服务核心产品和智能解决方案。
“机器人密度是衡量一个城市智能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重点产业的机器人密度达到383台/万名工人,部分企业高达近1000台/万名工人,远超全国246台/万名工人的平均水平。
作为中国机器人重镇,上海正力争成为全球发布机器人密度指数的城市。敢为人先的底气、锐气背后是上海多年来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耕细作,一系列政策、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串点成链到圈,不断焕发新生。
海立集团智能制造首席工程师曹进表示,公司在全球建造了多个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但是众多高附加值和创新设计产品都从上海智能工厂诞生,就是得益于这个城市有不可比拟的高新技术和专业人才优势,公司目前机器人密度达到954台/万名工人。
对制造业发展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根据《上海市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市装备产业工业产值突破7000亿元,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进一步普及,工厂数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设装备市级智能工厂40家以上。(原载于2022年3月7日“新华社”)